Q1:什麼是順丁烯二酸酐?

A1:(1)順丁烯二酸酐(Maleic anhydride)又名馬來酸酐或去水蘋果酸酐,常簡稱順酐。

(2)順丁烯二酸酐可應用於與食品接觸的包裝材料,遇水則轉變順丁烯二酸,為美國FDA及歐盟核准之間接食品添加物,也可能微量存在於蘋果酸或反丁烯二酸等合法的食品添加物中。

Q2:什麼是食用「化製澱粉」?

A2:取自作物穀粒或根部之天然澱粉,經過少量化學藥品的處理,並經核准使用在食品即稱為食用「化製澱粉」。經處理的澱粉其黏度、質地及穩定性會提升,以應用在食品加工增加產品彈性的口感。

Q3:順丁烯二酸酐可以用來製造食用化製澱粉嗎?

A3:目前我國已核准可使用的食用化製澱粉共21項,但未包含經順丁烯二酸酐修飾之澱粉,因此順丁烯二酸酐並未核准使用於食用化製澱粉。

Q4:吃下被檢出順丁烯二酸的食品,會對人體造成毒性嗎?

A4:根據科學文獻資料顯示,順丁烯二酸的急毒性低,對於人類不具有生殖發育、基因等毒性,且亦無致癌性。依美國環保署(EPA)研究報告顯示,對於敏感族群嬰兒及小孩也無須過度擔心。

Q5:吃下被檢出順丁烯二酸的食品有什麼樣的風險?

A5:(1)說明:

依據歐盟評估資料,成人的每公斤體重每日耐受量(Tolerable Daily Intake, TDI)為0.5 mg (毫克),以60公斤的成人計算,每日耐受量為30 mg。假設產品中含順丁烯二酸濃度400 mg/kg (ppm),每日食用30公克產品估計,則每日所攝入順丁烯二酸量約12 mg。

(2)風險評估:

每日所攝入順丁烯二酸量約12 mg,此與60公斤的成人可忍受30 mg之劑量相比,仍在安全範圍之下。只要是適量飲食,並不會造成健康上的危害,請消費者勿恐慌。


文章出處 : Food & Drug Consumer Newsletter 第401期



相關文章 :

「順丁烯二酸」存在於食品中的釋疑
 
作者 : 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呂廷璋教授

         食品藥物管理局發布(2013/5/13)有部分粉圓、芋圓、黑輪等食品違法使用「順丁烯二酸酐化製澱粉」,各地衛生局也查封違法澱粉與相關的產品。此事件引發食品通路商與生產業的恐慌,大量的將各類食品送至檢驗單位篩檢順丁烯二酸,所得結果一時之間又不知如何解讀,本文嘗試提供一些相關資訊供各界參考,以降低大家的疑慮。

        「順丁烯二酸」未被核准為食品添加物,因為尚無法證實,如果長期較大量的食用的狀況下是否安全。「順丁烯二酸酐化製澱粉」、「順丁烯二酸」與「順丁烯二酸酐」都不是衛生署核准的食品添加物,刻意添加於食品中均屬違法行為。不過,在合法使用的食品添加物蘋果酸原料中,順丁烯二酸的容許量為0.05%,也就是500 mg/kg (ppm),經毒理學風險的評估,正常的食用量不會有安全性的疑慮。另外,「順丁烯二酸」與「順丁烯二酸酐」兩者的毒性均低,兩者都不是環境保護署列管的毒性化學物質。

           事實上,美國與歐盟允許「順丁烯二酸酐」有限度使用於食物的包材中。美國聯邦法規法典中容許使用「順丁烯二酸酐」做為原料生產,與食品直接與間接接觸的包裝塑膠性材料與紙板塗料。當與食物接觸時,少量成分會自包材轉移至食物中,歐盟對這些訂定特定容許轉移的量為30 mg/kg。此外,高溫烘培所產生的梅納褐變反應也可能產生少量的「順丁烯二酸酐」,遇水會水解為「順丁烯二酸」。

        「順丁烯二酸」未被核准為食品添加物,但「順丁烯二酸」使用於化妝品製造過程,是被允許的。美國化妝品成分審查專家小組(Cosmetic Ingredient Review Expert Panel)認為,「順丁烯二酸」用於化妝品配方的酸鹼質調節劑是安全的( 此結論刊載於2007年國際毒理學期刊)。有部分染髮劑、直髮劑與刮鬍乳液已經使用此成分,在此報告中除了此成分對人類皮膚敏感部位所造成的發炎反應,與兔子眼睛的影響做仔細的評估外,也將較為熟知對狗腎小球過濾率降低、天竺鼠精子受精能力降低、致突變性等影響做全面性的評估。

          事實上,所有化學物質基本上都有一定的毒性,而毒理學的研究會針對擬測試的毒性,利用合適的模式做邏輯性的試驗規劃,所得結果也不是簡單的加減乘除就可以解釋,希望此部分留給專家們做專業的討論,也希望政府和學術單位與民眾有更多食品風險的溝通。


文章出處 : 台灣食品保護協會
http://www.tafp.org.tw/%E3%80%8C%E9%A0%86%E4%B8%81%E7%83%AF%E4%BA%8C%E9%85%B8%E3%80%8D%E5%AD%98%E5%9C%A8%E6%96%BC%E9%A3%9F%E5%93%81%E4%B8%AD%E7%9A%84%E9%87%8B%E7%96%9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daforu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