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藥師功能的轉型

工業化以後,藥師執業受到極大的衝擊。由於新藥的快速出現,以及原本個人藥局可以生產的藥品,藥廠可以更有效率,提供更好的品質,以及更快速的生產。如美國聯邦政府對藥局內製造藥品規範,臨時調劑的處方由1930 年代之75% 降至1970 年代之1%。因此,製藥工業逐漸取代了個人藥師對於藥品品質的責任,而現代的藥師已經由原本專精於製造與調配的工作特性,轉為一個對於藥品的療效與病人關係的專業。他們成為病人用藥安全的守護者。

一、現代藥師-用藥安全的守護者
製藥工業逐漸取代原本藥師調製的功能,藥師於是將專業領域專注於對於藥品治療與人體的暸解,成為用藥安全的守護者。

現代的藥師,在調劑過程,需思考病人的病情使用此藥的適當性、禁忌症、劑型是否適當、藥品劑量、交互作用,需對病人作用藥指導,需檢查用藥檔案;如果只是數藥粒,就不需要大學教育。但這些思考的工作卻使美國藥師在2000 年後須受6 年的教育。

二、台灣的藥師與製藥業
台灣製藥工業的歷史始於1920 年間,初期限於政治環境的關係,多數僅為自產生藥與成藥製造。到了1982年,台灣的藥廠才實施藥品優良製造規範(GMP),以確保藥品品質。全民健保實施之後,健保局不給付醫療院所自行製造的藥品,以保障民眾安全,醫院自製藥品於是大幅萎縮。

1997 年,全民健保實施兩年後,衛生署推動實施醫藥分業;但至今仍未落實。醫院內藥師像美國一樣朝向臨床發展,提供藥品諮詢、臨床藥學服務,保障病患藥品治療的安全性、有效性與適當性。基層醫療及部分地區醫院仍未落實醫藥分業,使社區藥師的功能未能發揮,醫藥體系的安全性仍然堪慮。應於基層醫療看病、社區藥局拿藥的病人湧向大醫院,致使醫院藥師工作過重,無法發揮十足的功能。


資料來源 : 行政院衛生署藥物資訊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daforu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