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早在1987年綜合各國的研究結果就已認定,「嚼食含菸草的檳榔」或「具吸菸及嚼檳榔習慣」會產生致癌性,致癌部位主要在口腔、咽及食道。2003年IARC再針對檳榔嚼塊、檳榔子(果實本身)和檳榔含有的一些亞硝基胺的致癌性重新評議後推論,「檳榔子屬第一類致癌物」(即對人類有致癌性),顯示咀嚼檳榔子就會致癌。

檳榔子在中藥材具有止痢、驅蟲、縮瞳、興奮等效果,咀嚼後可以產生興奮及保暖的感覺,因此常被開車族或勞工朋友拿來作為提神或禦寒的物質。但在檳榔子中所含有的多酚類成分,會促使口腔黏膜細胞合成膠原蛋白質的量增加,且會抑制膠原蛋白酶,而使膠原蛋白更容易在黏膜下過量纖維化及堆積而硬化,導致口腔黏膜纖維化症(oral submucous fibrosis),這是一種癌前狀態。此外,多酚類成分也會在嚼食檳榔的鹼性環境下,釋放出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或含氧自由基,與細胞或細胞的蛋白質、脂質以及DNA作用,會造成細胞傷害、突變甚至死亡。在咀嚼檳榔時,還會釋出檳榔鹼及檳榔素成分,在口腔中被硝化(nitrosation)而產生亞硝基胺,這些硝化衍生物可誘導實驗動物產生腫瘤,對人類口腔纖維母細胞具細胞毒性。以上都是檳榔子的致癌機轉,2003年WHO已正式公布,嚼食檳榔會導致癌症。

國人嚼食檳榔的情形由來已久,雖然諸多研究顯示,嚼食檳榔會導致癌症,但檳榔族在面對檳榔防制衛教或推廣時,卻常逃避閃躲或堅持不戒。根據癌症發生及死亡統計資料顯示,檳榔族的口腔癌發生或死亡率比一般人高10倍。而口腔癌高居我國男性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的第四名,更是速增加度最快的癌症,令人正視檳榔防制的重要性,衛生署投入大量醫護人力,並結合民間力量一起推動勸戒檳榔、營造無檳榔醫院等活動,透過醫院舉辦「檳榔防制大使」甄選及培訓,讓檳榔防制工作更有活力!

嚼食檳榔不只是讓人罹病或早逝,對家庭與社會也將造成莫大的傷痛及遺憾,即使患者痊癒後,通常也會因為手術而留下明顯的顏面缺損,影響身心健康。預防及協助民眾戒除檳榔,是衛生單位大力推動的工作重點之一,衛生署呼籲,長期嚼檳榔易造成牙齒的磨損,使牙齒畏冷、怕熱、怕酸,影響咀嚼功能,嚴重時牙髓會變性或死亡,嚼檳榔的朋友們請趕快加入戒除的行列,千萬不要心存僥倖。

資料來源:Food & Drug Consumer Newsletter 2008.11.2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daforu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