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為什麼會殘留甲醛?由於甲醛是用來不使病毒(如:流感病毒、小兒麻痺病毒)活化,以及對細菌性菌毒(如:白喉疫苗之毒素)進行去毒性作用,用以製造人用病毒性疫苗或細菌性疫苗至少已有50年之久。在製造疫苗的過程中,甲醛會被稀釋,但仍然可以在最終成品中檢驗出其殘留量。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疫苗中甲醛的殘留量不得高於0.02%(相當200 ppm);對新生兒而言,因接種疫苗而單次暴露於甲醛平均量是非常低的,因此被認為安全無虞!

雖然在實驗室中發現,高濃度的甲醛可破壞DNA(基因之組成),並導致細胞癌化;但實際上,甲醛是人體代謝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也是合成人體DNA(基因之組成分)與胺基酸(蛋白質之組成分)的必需物質。因此,在人體的循環系統中都存在有可被檢出的體內生成甲醛,研究過程中也發現,在高於疫苗所含甲醛含量的600倍以上時,對動物依舊是安全的。

另外,由於汞的殺菌效果極強,自1930年代以來,許多疫苗均添加硫柳汞 (Thiomersal)作為保藏劑,國內外均然。疫苗中所含的汞是以ethyl mercury (乙基汞)的形式存在,與環境中的汞不太一樣,也和一般人所了解的汞或水銀不同,這種形式的汞比較不會堆積在體內,也比較不易傷害人體。

目前國內含有硫柳汞的疫苗有:白喉、百日咳、破傷風混合疫苗、類毒素、日本腦炎疫苗及部份流感疫苗等,每劑量(0.5 mL)含硫柳汞50微克(μg)以下(0.01% w/v),約相當於每劑量含25微克的汞,均在安全的劑量範圍內。雖然硫柳汞曾被懷疑與兒童自閉症有關,但是根據2006年美國小兒科醫學會(AAP)及公共衛生服務部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ACIP)提出的最新報告,以及2006年全球疫苗安全諮詢委員會(GACVS)之申明,目前並沒有因為疫苗中含汞造成傷害的案例,亦無證據證明疫苗中的硫柳汞,對受其暴露的嬰兒、兒童或成人具有毒性,建議所有小孩仍舊依照原訂計畫施種疫苗,因為不打疫苗的危險性,遠高於未知或即使有也非常小的汞傷害所造成之危險性!

現今疫苗製造廠已陸續發展出減(或移)除硫柳汞的疫苗,但至目前為止,所有多劑型疫苗仍添加硫柳汞作為抗菌保藏劑,其中也包括了2009年的H1N1新型流感疫苗。我國自開始對嬰幼兒施打含汞疫苗之常規預防注射以來,此類疫苗目前已接種了逾8,000萬劑,至今並未發生有關疫苗中的汞傷害事件,為了確保孩子的健康,衛生署呼籲,家長仍應照規定帶嬰幼兒按時接種各項疫苗!

文章出處 : Food & Drug Consumer Newsletter 第225期

註:  將文章原標題"殘留甲醛、含保藏劑的疫苗依然安全",修改為"殘留甲醛、含保藏劑的疫苗之安全性",以免有所誤導,目前國內施打的疫苗中,因製作的過程需要,部份殘留甲醛,甲醛是用來不使病毒(如:流感病毒,小兒麻痺病毒)活化,以及對細菌性菌毒(如:白喉疫苗之毒素)進行去毒性作用,部份含有硫柳汞(白喉,百日咳,破傷風混合疫苗,類毒素,日本腦炎疫苗及部份流感疫苗),硫柳汞是作為抗菌保藏劑之用,由於兩者都行之有年,含量也"在限定範圍或安全的劑量範圍內",至今並未發生因疫苗添加甲醛或硫柳汞而造成相關的傷害事件,因此尚無安全之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daforu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