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接續 認識助眠藥(一) 一文
新一代助眠劑-非苯環類藥物(Non-benzodiazepines)
非苯環類助眠劑包括Zolpidem,Zopiclone及 Zaleplon,三者合稱為「Z-drugs」。其作用機轉都具有高選擇性,在中樞GABAA ω1接受器的α次單位上,因不會與GABAA上的ω2接收器結合,所以不會影響認知功能與意識。非苯環類助眠劑的藥物動力學彼此不同(如下表),例如 Zaleplon有較短的半衰期,可縮短睡眠潛伏期(sleep latency),讓患者容易入睡,但睡眠維持(sleep duration)較短,而不能睡得久。與苯環類藥物(BZD)相較之下,非苯環類助眠劑因有較少耐藥性(tolerance)、依賴性 (dependence)與濫用(abuse)問題,而被廣泛使用。
Zopiclone、zolpidem及zaleplon的臨床試驗 研究顯示,zaleplon的反彈性失眠(停藥後無法入眠)副作用較少,但在維持睡眠和睡眠品質上,由於zaleplon半衰期短,在治療劑量下(10 mg),持久性不如zolpidem,但比較不會引起行為或認知改變等前行性記憶喪失(自服藥至清醒期間的記憶喪失)、依賴性或是戒斷症狀等問題。和安慰 劑及zolpidem比較,zaleplon也沒有明顯的殘留效應(影響白天作息)。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從1997年以來,陸 續接獲因為服用安眠藥導致的和睡眠相關的複雜行為(complex behaviors)通報,這些複雜行為最常見的是睡夢中進食、夢遊等,甚至有案例還出現睡夢中駕車的危險行為,這些患者在清醒後,通常都不記得自己做過 什麼事。因此美國在2007年3月,要求包含zaleplon在內的13種鎮靜安眠藥,在仿單上加註警語,提醒病患在服用後可能發生怪異夢遊行徑。
衛 生署也在97年2月,要求zaleplon等15種成分的安眠藥(brotizolam、diazepam、estazolam、 fludiazepam、flunitrazepam、lurazepam、lorazepam、medazepam、midazolam、 nimetazepam、nitrazepam、triazolam、zaleplon、zolpidem及zopiclone)加註「服用本品可能出現 夢遊行為,如開車、打電話及準備與食用食物等」警語。
<待續 - 認識助眠藥(三) >
文章出處 : Food & Drug Consumer Newsletter 第255期
- Aug 19 Thu 2010 22:43
認識助眠藥(二)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