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麴是由紅麴菌在熟米上發酵而成,是我國傳統的藥用產品,也常用於食物調理,例如,紅糟排骨、紅糟雞所用的紅糟,就是由紅麴米發酵而成,而著名的紅露酒也 是以紅麴為原料釀造而成。紅麴菌之使用源自於何時雖已難考究,在最早可以尋其蹤跡的典籍,至今至少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例如,北宋初期陶谷雜採隋、唐五代 的《清異錄》中已提及「紅麴煮肉」;胡佰的《苕溪漁隱叢話》則有:「江南人家造紅酒,色味兩絕」;李之儀的《姑溪居士集》述及:「紅糟筍」;莊綽的《雞肋 編》亦有「江南閩酒中公私醞釀皆紅麴酒」的記載。

近年來國內外興起一陣機能性食品的研發風潮,研究者陸續發現,紅麴具有與血中膽固醇含量 及血壓相關的功效,因而掀起了一股紅麴熱,舉凡市面上陳列的各式食品產品都有以紅麴調味或著色者,例如,紅麴香腸、紅麴貢丸、紅麴蛋捲、紅麴餅乾等,也有 向衛生署申請查驗登記為健康食品者。

紅麴有其優點,但紅麴中的橘黴素卻不容輕忽視,某些紅麴菌在生成紅色素時會伴隨著產生橘黴素,而橘黴素是一種具有腎臟及肝臟毒性的真菌毒素。產生橘黴素的能力隨著紅麴菌種類、菌株而各有不同,與培養條件也相關,食物中橘黴素含量無法由外觀辨識,只能經由檢驗得知。

為了保障民眾食的安全,衛生署已於98年12月4日公告訂定「真菌毒素限量標準」,規定在紅麴色素中橘黴素之限量標準為200 ppb、原料用紅麴米為5 ppm,使用紅麴原料製成之食品為2 ppm。

限量標準是行政管理的管制點,但並非危害人體健康的低限濃度,橘黴素含量超過限量標準的紅麴產品,就是不合格產品,地方衛生局會逕行處理,將該產品下架。而輸入產品如經檢驗不合格,也會於邊境阻擋,防止其進入國內市場。

針 對市售紅麴產品,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自99年5月起至8月止,在傳統市場、超市與雜糧行等場所,共抽驗紅麴米及使用紅麴原料製成的23件食品,進行橘黴 素含量檢驗,結果有4件紅麴米檢體橘黴素超出限量標準5 ppm,與規定不符,不合格率為17.4%,日前已追蹤其產品來源,並依食品衛生管理法查處。

為避免或減少攝入橘黴素的風險,消費者在選購紅麴食品時,最好選擇具有認證標章或良好信譽的商家產品,例如經GMP或CAS認證的工廠,品管較嚴格,產品也比較有保障。

文章出處 : Food & Drug Consumer Newsletter 第274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daforu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