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vitamin,維他命)僅少量存在於體內,卻扮演維持生命、促進生長及代謝的重要角色。維生素缺乏可能引起疾病,如缺乏維生素C會引起壞血病、缺乏維生素B群引起感覺異常及神經病變等。獲取維生素的最佳來源為天然的食物,一般來說,均衡的飲食約可提供正常人每日維生素所需。維生素需求依照性別、年齡及生理狀況(如懷孕及哺乳)而異,詳細資訊可參考衛生署提供之「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http://consumer.doh.gov.tw/fdaciw/pages/knowledge_list.jsp?typeSn=4&sn=53&prePageNo=1)。
維生素B群及C屬於水溶性維生素,容易受到環境因素如溫度、酸鹼值等破壞,在人體內易隨著尿液、流汗而流失。目前服用過量水溶性維生素所引起的毒性報告較少,但要注意的是維生素B6每日服用2公克以上可能引起感覺神經病變、大量服用維生素C可能引起腸胃道刺激、腹瀉及腹脹等。
維生素A、D、E、K屬於脂溶性維生素,會蓄積在脂肪,因此服用高劑量脂溶性維生素較有中毒之危險。以成年男性為例,維生素A每日建議量為600微克 (即2000 IU),若連續3個月每日服用超過50,000 IU則可能引發慢性中毒,產生厭食、嘔吐、皮膚乾燥及毛髮脫落等症狀。懷孕婦女及有骨折風險較高者(如骨質減少者)更應避免過量服用維生素A。目前證據顯示,高劑量維生素E每日大於400 IU會增加死亡率,因此無特殊情況,勿自行服用過量維生素E;此外有服用抗凝血劑(如warfarin)亦不建議服用過量維生素E,因可能增加出血風險。
較容易引起某些維生素缺乏的情況,如營養不良、素食者、長期飲酒、全靜脈營養者、新生兒代謝異常、血液透析者、胃切除等;另若服用某些藥物如抗結核病藥物isoniazide、風濕性關節炎藥物penicillamine、口服避孕藥等也可能使維生素缺乏,此時可在醫師或藥師的建議下適量補充維生素。目前除了建議懷孕婦女每日服用400 mg葉酸以外,常規性服用維生素對於一般健康且均衡飲食者並無太大幫助,且目前抗氧化維生素(維生素A、C、E及葉酸)仍缺乏可有效預防癌症及心血管疾病之證據。民眾可詢問專業藥師,謹慎購買維生素,以免吃了無效又傷身。
文章出處:藥物資訊電子報 期數:第20期 2008-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