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面對似是而非的網路行銷廣告或新聞訊息,甚至是親友的口耳相傳推介藥品時,雖然心中存有疑慮,警覺到不應購買不明來源的產品,但是家中如果有親友或自身染有病痛,就難保不會一時心動而購入聲稱具保健或醫療效能的產品,卻又對自己購買的產品沒信心,或在食用產品後發生不適而求助於檢驗單位,希望透過檢驗來得知產品所含成分,以及是否有安全疑慮。但檢驗並非萬靈丹,更無法從檢驗獲得所有的資訊。

檢驗任何藥品或物質,較容易做的是純物質的檢驗。如果想要檢驗食品或藥粉、藥丸中是否含有某一特定成分,由於檢驗對象成分複雜,檢驗的困難度大大增加,其結果也不易判斷。而這仍是針對某一固定範圍,進行指定成分的檢驗,若是在毫無頭緒的情況下,檢驗所需的人力、物力就更為可觀。其中最困難的檢驗,就是要為不名成分的產品「驗名正身」了。由於可知的線索相當有限,常須做探索性的檢驗,以旁敲側擊的方式探討。如果檢體的組成單純,以目前的檢驗水準利用各種精密檢驗儀器及電腦檢索系統,或許可以解開謎底。但如果檢體組成複雜,或者是生物性來源,檢驗結果所能提供的資訊就十分有限。以民眾極想知道的不知名產品是否具有療效,或有無毒性等問題。以目前檢驗科技看來,常因受限於檢體量非常有限,再加上藥效或毒性的試驗需耗費龐大的人力、物力及時間,對於廣大民眾的需求,檢驗單位無法一一提供協助而偶遭怨言。

由於藥品或食品均無法單以檢驗來確認品質,因此世界各國的藥政及食品管理體系多就確定製造來源、確認製造過程必須符合優良藥品(或食品)製造規範(GMP,HACCP)、擁有完備的製造紀錄及品質管制等幾個層次來加以管理,最後才是檢驗,透過這些層層管制,來確保民眾「藥求安心、食在安心」。

儘管如此,仍有許多民眾在一時不察的情況下購買來路不明的各種產品,事後卻又擔心怕受到傷害,而期待透過檢驗讓自己「安心」。但就算找到管道「化驗一下」,所知仍極為有限。如已經確實知道來源不明,或以不適合的原料製成產品,這些產品不需要化驗就可以確定不該拿來吃。要給保障自身及家人的最佳之道就是:1. 購買及使用合法的產品;2. 對於誇大廣告與來源不明的產品,不信、不聽、不買、不吃、不推薦。

文章出處 : Food & Drug Consumer Newsletter 第227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daforu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