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藥物不良反應」,泛指在服用藥物期間所產生不好的反應,也就是坊間俗稱的「副作用」。用藥越多,當然不良反應發生的機會也越高,而這現象在老人家身上尤其常見。

醫 學權威雜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最近刊登了一篇美國的全國性統計報告,該報告估計美國在2007至2009這兩年間,超過65歲的老年人口每年竟因為藥物不良反應而 掛急診逾25萬次,其中將近10萬人次因而住院!若加上門診或未就診的案例,那簡直可用天文數字來形容了。

就連醫療發達的美國尚且出現這 種令人震驚的數字,那台灣的現狀又如何呢?根據衛生署的報告,2009年共有10,320件藥物不良反應被通報,這裡面約8成是由醫療人員通報,其餘為藥 品廠商所通報,由民眾自己通報的件數不到1%。由於報告率偏低,實際發生的藥物不良反應件數應遠高於此。

奇美醫學中心老年醫學科主治醫師蔡岡廷表示,為避免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有幾點應注意的事項:

一、藥物數量
分析國內外報告可以發現,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的第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藥物數量。根據上述美國最新的報告,在發生不良反應而住院的人當中,用藥超過5種的佔一半以上,其中更有14%個案使用超過10種藥物。

過 去也有研究證實,當藥物增加至5~6種時,不良反應發生的危險性就增為2倍,而藥物9種以上時危險性則增為3.3倍。根據台大醫院統計,我國有照護需求的 老人之中31%長期使用5種以上的藥物,而失能老人更有38%使用藥物高達10種以上。照這樣看來,我國的老年病患實際上正暴露於藥物不良反應的高度風險 之中。

二、藥物種類
另一個重點是藥物的種類。由於各種代謝功能退化,某些常用藥物可能並不適合老年人使用。舉例來說,常用來治療 感冒的「抗組織胺」可能會造成老年人昏昏欲睡或排尿困難,常用的止痛藥可能會造成腸胃不適甚至胃出血,而安眠藥可能會導致意識混亂並增加跌倒機會。為此美 國內科醫學會針對老年人制定了一個潛在有害藥物(potentially inappropriate medications)的清單,國內研究也證實使用這些潛在有害藥物確實提高了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根據衛生署的國內資料,最常引發不良反應的藥物類型為神經系統藥物,若以個別藥物來看,近兩年的前兩名為常見的口服與針劑止痛藥。事實上,這些最容易發生不良反應的藥物也都名列在這個潛在有害藥物的清單當中。

合宜的藥物處方
老年醫學科主治醫師蔡岡廷說,要避免藥物不良反應,取得合宜的藥物處方是首要之務。綜上所述,一個合宜的藥物處方應當包括以下特點:
1.停用不必要的藥物
2.簡化藥物種類與頻次
3.避免潛在有害藥物
4.根據患者身體狀況與藥物反應調整最適當劑量

要 做到以上幾點,醫師必須不厭其煩的定期檢視並評估藥物,因為隨著環境與身體狀況的變化,先前的藥物可能已不再合適。患者也應於每次就診時告知服藥情況,有 無副作用等。由於患者可能在不只一個院所就診,最好在就診時一併提出所有使用的藥物(包括中藥與營養補充品),以避免重複用藥。

良好的用藥與就醫習慣

蔡岡廷醫師強調,即便有了合宜的處方,若不能好好使用也是枉然的。因此有以下幾點需要老年病患配合:

1.請勿自行調整劑量。
依據美國最新報告,藥物不良反應住院原因的第一名就是劑量過量,所以藥物劑量錯誤是很危險的。若自覺有需要調整劑量,則應與醫師或藥師討論後為之。

2.藥物並非多多益善。
由上述的研究可以發現,藥物太多不但不能「保養」身體,甚至可能是危險的。坊間很多宣稱有療效之藥品或保養品,最好與專業的醫師或藥師討論後再使用。

3.盡量在固定的院所,找固定的醫師診療。
如果醫師不固定,對於病情的掌握比較低,治療上自然也難以同步,而容易出現不良反應。

老年人的用藥安全是個重大課題。根據衛生署統計,台灣60歲以上人口一年醫療費用高達三千多億元,佔了健保支出的41%。依目前台灣社會老化速度來看,這情況還會更加嚴重。

◎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

文章出處 : uho優活健康網 2012.01.2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daforu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